浅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挤出效应
邱春高
3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 350012)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角度出发,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上的挤出效应、替代作用的挤出效应和由于劳动者素质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因而技术进步在目前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
〔关键词〕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40(2008)02-0067-00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技术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场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正在悄然兴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现实;世界的竞争已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技术进步是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就象一把双刃剑,其表现为:在长期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革,扩大就业总量,深化就业结构;在短期中,就业结构的变化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使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造成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促进资本技术构成提高,缩小就业总量,引发失业。本文将从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的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角度出发,分析技术进步在短期内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一、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
现代技术进步的经济特点是:从研究开发到将技术成果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更符合现实情况,可以将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直接联系起来,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的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综合使用效率
①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现代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微电子、计算机、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生产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现代化管理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新要素。按照生产的内在联系,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理论,协调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与运用,可使投入的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组合,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二)技术进步改变劳动手段,降低劳动强度
劳动手段是劳动者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技术进步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使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同时,提高了劳动安全保护水平。
(三)技术进步改变劳动对象,开发新的产品
品种
劳动对象是指未经加工的自然物或己经加工过的物质,技术进步可以改变原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导致新材料的出现。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原材料有25万多种,平均每年增长5%。开发新产品,满足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既是技术进步的动力,也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新产品的开发和现有产品的淘汰,会直接导致现有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减少,而新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增加。
(四)技术进步使劳动者素质提高
技术进步所提高的不仅是劳动力的生产率,而是
3收稿日期:
2007-09-12
作者简介:邱春高(1973- ),男,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68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2月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在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工具的改进、产品的不断更新、生产经营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和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生产要求参加生产的劳动者必须掌握熟练、高超的技能,这种客观要求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更加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和技能单一的劳动者,其就业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岗位和职业的转化也很困难。
(五)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在我国第一、第二产
新的结果,这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者。先进的劳动工具和机器设备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劳动力,使在生产中减少劳动力的数量、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使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可能;技术进步还表现在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裁减冗员等手段,使组织结构、人员的配置更加合理、精干,这样,技术进步革新劳动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对就业产生直接排斥作用。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间接影响更加复杂、深远,并不是在短时期能够体现出来的。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提高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并导致消费结构的改变,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从而扩大就业量、促使就业结构发生改变;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政府、个人有条件为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投资;劳动力就业量的增加和就业结构的改变,使劳动者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就业的需要,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提高有利于更新其就业观念,适应就业结构的改变。同时,教育的发展将延缓劳动力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间接减轻了就业压力。以下着重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挤出效应。
(一)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空间上的挤出效应
业中的表现
在第一产业中,农业技术在本世纪实现了三个重大变革:一是畜力转变为机械动力的农业动力变革;二是化肥、双药、农膜和除草剂等化学物质或措施广泛应用的农业化学技术变革;三是常规品种向杂交良种演进的农业育种技术变革。从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高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农业生产工又具有了划时代的革新,在农业领域里逐步开始使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核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这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农业中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式的形成,使得农业不断突破自然的限制,农业中的投入———产出效率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经济转轨中,农业技术进步一个很主要的特征是农业大生产代替小生产,表现为机械力排斥人力和畜力,大量的农业劳动游离出来。
在第二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技术改造是集约化增长方式下企业主要的技术进步手段,各国十分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完成了工业化任务,我国在90年代基本完成这一阶段。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使第二产业成为具有现代先进技术的产业。现代先进技术的产业特征:生产设备能力达到一定规模,收益递增、成本递减,规模经济生产。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挤出效应
技术进步与就业总量的增长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对就业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其直接影响是:技术进步通过改变劳动手段来影响就业,从手工劳动到生产的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都是技术进步对劳动手段革
②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挤出效应,是通过既有的技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来实现的,现实的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各个不同的产业、行业或者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直接或间接联系,技术进步对某个行业或产业就业的影响会通过产业联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其它产业,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它们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其间存在一个扩散效应,即从技术进步的核心产业到相关产业再到外围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内向外逐渐扩散。一般来说,关联度大的部门或者行业,技术进步对相关部门或行业就业的影响大,反之则相反。就关联度大的产业来说,尤其是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增加就业的效应要小于减少就业的效应,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某个产业由于技术进步而减少了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也会促进相关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减少了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例如通讯设备制造业,它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进步,该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会逐步减少,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逐步提高,同时与它有关联的配件生产的产业生产率也将提高,因此减少该产业对
2008年2月第1期 浅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挤出效应69
劳动力的需求。可见,作为新兴产业的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在减少对劳动力需求时,将引起相关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技术进步对整个就业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它对相关产业就业挤出效应上,尤其是那些产业关联度大的核心产业的技术进步,由于能够促进众多关联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就业挤出效应。
(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替代作用,造成
服务业流动。从微观而言,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然而,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否认,在技术进步的初期阶段,由于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很大,在某些行业可能造成就业困难的现象,但这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引起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长期而言,技术进步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每次科技革命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在一定时期对扩大劳动就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结构性失业和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并未因科技革命带来大量失业,相反,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均开拓了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这里,可以通过运用熊彼特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理论分析我国就业问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沿海地区技术进步正处于初期阶段,大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初步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逐渐增加,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部门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流动。在这阶段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劳动就业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劳动者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现象。这是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但这种挤出是暂时的、是短期的。
(三)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增强了对就业挤出效应
就业挤出效应
熊彼特通过分析创新过程的发展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的周期过程,并认为决定这个周期过程的主要因素便是技术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技术进步是波浪式地推动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因此,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也呈周期性。在技术进步的起步阶段,核心产业的规模有限,对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也很有限,所以就业总量的增长较慢,甚至有所下降,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并不那么显著。而在技术进步的持续发展阶段,核心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对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也逐步显现.因而就业总量增长迅速,就业结构也会发生明显变化,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在技术进步的后期,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逐渐减弱,开始孕育下一波技术进步周期的到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影响由弱至强,再减弱,再增强,就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不断地由不协调到协调,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周期性规律。随着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结构逐渐高级化,就业结构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转换能力会逐渐增强。熊彼特归纳总结世界各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历程,指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动存在规律性: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由上升到稳定再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不断提高。
熊彼特还指出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和部分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依靠智能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劳动力越来越多,就业结构的高级化则表现为:劳动力从知识含量低的产业部门向知识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部门和以知识为基础的
③
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技术进步主要是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这可以从该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方面得到体现,如:企业技术改造主要是多采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从国外引进技术时也是如此,如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化生产线。这样,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经济快速增长了,但势必也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造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四)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优化,而劳动者素质
滞后于技术进步,从而使就业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最直接是通过技术创新来得以实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
70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2月
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优化的过程,众多技术上有联系或没有联系的创新会通过产业部门间、企业间的联系产生效应,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技术创新使技术大规模转化为生产力,使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用更少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在一、二产业就业人口减少而产值不变或增加的情况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在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就业人员比重在70%甚至以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使各经济部门的联系和协作日益密切。
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就业的影响既具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消极作用表现为: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生产单位产品所耗用的活劳动减少,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应减少,失业或待业人员增加;积极作用表现为:产业优化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因为新产业的形成必然引起投资的扩张,投资需求的扩大,必定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或就业岗位。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最终影响反映为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两种作用力的综合作用力,在不同时期,这两种作用力的大小不同,若消极作用力大于积极作用力,技术进步就表现为对就业的消极作用———就业的挤出效应;若消极作用力小于积极作用力,技术进步将促进就业的增加。在劳动力素质滞后于经济增长时期,劳动者素质提高不具有广泛性时期,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表现为挤出效应。因为从第一、第二产业中游离出的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到第三产业,或第三产业不能吸纳这部分劳动力,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我国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处于4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可以证明我国技术进步进程处于劳动力素质滞后于经济增长时期,劳动者素质提高不具有广泛性时期,技术进步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挤出效应。
三、结论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目前由于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缺乏广泛性且滞后于经济增长,因而技术进步在该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挤出效应。不过这仅仅是
一个过渡时期,因为随着产业分化和经济发展,劳动者的素质势必会逐步提高并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高次产业的就业容量将不断增大,劳动力的就业必然实现在产业间的迁移,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
〔注 释〕
①参看雷明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效率与生产变动决定[J].经济科学,1997.5
②参看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5.
③杨逢华林贵军《世界市场行情》[J]对外贸易经济出版社2002,163〔参考文献〕
[1]雷明:《技术进步:组织管理效率与生产变动决
定》[J].经济科学,1997.5
[2]刘满强:《技术进步系统论》[J],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1994,5
[3]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
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世纪末的中国经济增
长》[R],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冯薇苏雪申编著:《发展经济学》[M],经济科学
出版社,1997年版。
[6]齐建国著:《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
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2,l2。
[7]胡春著:《关于在就业工程的思考》[J],经济学动
态,1997,8。
[8]袁志刚著:《失业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赵建国著;《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分析》[M],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转第75页)
2008年2月第1期 农民工养老保险在城乡间转移的接续方式设计75
OntheContinuityinCitiesandCountrysideofPeasantWorkers’EndowmentInsurance
YingYonsheng
Abstract:AsanewsocialcommunityinChina,peasant-workerswholiveinthecityedgehavebigdifferentiationwiththevastmajorityofurbanstaffandretirees.Theirendowmentinsurancealsopresentscertainspecialty.Ifpeasant-workershavetowithdrawendowmentinsuranceinmid-courseagainafterattendingthesocialendowmentinsurance,bringingthemintothesocialendowmentinsurancesystemwon’thaveitsmeaning.Onlywesolvetheproblemsofcontin2uingendowmentinsuranceandpromisetopayenoughfeesinthecertainyearssuccessfully,canpeasant-workersre2ceiveoldagepensionintheiroldage.Obviously,ithasimportantsocialmeaning.Thepurposeofthisessayistoex2ploreamethodofcontinuingpeasant-workersendowmentinsuranceandsolvetheproblems.successivelypromulgatedandimplementedthebasicsocialinsurancepolicies.Keywords:peasantworkers;EndowmentInsurance;ContinuityintheCitiesandtheCountryside;Design
Inthisway,thewriter
wantstoprovidesomevalidsuggestionfortheofficersinordertoguaranteepeasant-workers’livesintheiroldageby
责任编辑[梁小红]
(上接第70页)
[10]王裕国、陈爱民著:《中国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
[13]杨逢华林贵军:《世界市场行情》[J]对外贸易
题》[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郭金龙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北
经济出版社2002。
[14]郭庆松著:《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
京》[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2]李萍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分析》[M],
究》[J],人口研究,1997,5。
[15]王诚著:《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到效率型就业》[J],经济研究,1996,5。
OnExtrusionEffectfromTechnicalProgress
QiuChungao
Abstract:Theextrusioneffectwhichiscausedbyemployment,replacementandunqualifiedworkersisanalyzedfromtheangleofeconomyfunction.Therefore,technicalprogressmainlypresentsinextrusioneffectnowadays.
Keywords:technicalprogress;employment;effect
责任编辑[林 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