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实例一】
(1)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译文:郤克被箭射伤。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盐铁论·险固》 译文: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无准备就被人控制。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分,职分。) 译文:楚怀王因为不知道怎样才算是忠臣,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劳心者治理别人,劳力者被别人治理。
(5)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等到寡人在位,在东方被齐国打败,大儿子也战死了„„在南方又被楚国侮辱。
类型A: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于”作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词 【实例二】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译文:我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的人耻笑。]
(2) 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译文:所以,品德好的人把修养不好当作耻辱,不把被侮辱当作羞耻;把不诚实当作羞耻,不把不被信任当羞耻;把没能力当作羞耻,不把不被使用当羞耻。]
(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军队,被人家控制。] (4)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译文: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类型B: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见”作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词 【实例三】
(1)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控制?]
(2)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译文:吴广一向爱护别人,戍卒们大多被他使用。](为用:即听其调遣,给他出力。) (3)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译文: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 (4)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译文:刘岱不听从,就与(黄巾军)交战,果然被杀死。] (5)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 [译文:伍子胥的父亲、兄长被楚王杀害。]
(6)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译文:刚烈的人被天下人赞美,却不能保全自身。]
类型C: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为”作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词 【实例四】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译文:这个月十三日,我被尚书召去询问。]
(2)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
[译文:泽边的兰草已经覆盖了小路,这小路已被水浸淹。]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 [译文:诚实却被怀疑,忠贞却受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
类型D: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被”作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词 【实例五】
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报任安书》) 翻译: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译文: 我不能拿着整个的吴这个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还被人制约着,我的心意已经定下来了
类型E: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受”作为文言文被动句的标志词 【实例六】
(1)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译文甲: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甲:军队被打败,土地被掠夺,丢失了六个郡。 (3)龙逢斩,比干剖.。(《庄子·胠篋》) 译文甲:龙逢被砍头,比干被剖心。 (4)风至苕折。(《荀子·劝学》) 译文甲:风吹来,苇杆被折断。
(5)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国家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类型F:上述被动句中的共同特点是: 无标志词被动句 二、判断下列句式属于哪一种类型,在括号中填写ABCDEF即可。 1、(F)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3、(C)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4、(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5、(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A)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7、(D)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8、(B)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9、(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0、(B)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