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年房颤治疗的4大经验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老年房颤治疗的4大经验

在我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患病人数达数百万,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房颤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6%;在80岁以上人群中,这一比例大于30%;在90岁以上人群中,不合并房颤者反而成了“少数派”。如何为庞大的老年房颤人群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万征教授分享了老年房颤治疗的4大经验。 要关注患者甲状腺功能

当老年人发生不明原因房颤时,应关注其甲状腺功能,因为房颤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首发和突出表现,切勿只进行对症治疗,而忽略了对病因的排查。 控制心室率和安全抗凝是关键

当老年人房颤发作过频过快时,应在短期内控制心室率。由于老年人活动强度减少,对心功能的需求变小,不必强求恢复窦性心律。但老年人栓塞风险大,更易因房颤引发卒中,进而致死或致残,所以应及时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出血与血栓风险评估,给予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万征教授提

醒,临床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格外注意老年人是否合并胃溃疡或容易跌倒,后者极为普遍,可能导致有出血倾向的老年人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对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选择,基于全体患者层面,胡大一教授仍推荐具有充足循证依据支持的华法林。胡大一教授相信,通过更优化的医疗模式――建立主动为房颤患者提供卒中预防指导和服务的体制、技术和团队,用好华法林,妥善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将变得更可行。

近年来,射频消融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治疗房颤的“利器”。但胡大一教授不赞成老年人过于积极地接受射频消融来恢复窦性心律,因为该手术当前的总体有效率约70%,仍有30%的患者无法从中获益。 治疗房颤时要有整体观

老年人多病共存,不能单纯瞄准房颤治疗这一个方面,而应提供全身综合管理。例如,老年人用药种类多,经典抗凝药物华法林会与多种食物和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抗凝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生熟悉老年人的合并症和用药、饮食情况,细致分析病与病、药与药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治疗房颤时不仅要把老年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而且要求社区、医生、家庭和患者个人进行联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综合管理效果。

重视患者心理和睡眠问题

作为“双心医学”的倡导者,胡大一教授从老年人特有的心理状态出发简述了心理问题对房颤的影响。他呼吁临床医生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与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使其客观了解房颤及治疗手段,走出对房颤的焦虑和恐惧。此外,胡大一教授还强调了劣质睡眠对房颤的影响,提醒临床医生关注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并通过实例讲述了睡眠质量改善对减少房颤发作的有益影响。

胡大一教授强调,房颤不是不治之症,在合理的综合管理下,老年患者完全能够安然与房颤共存,享受幸福的房颤人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