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回顾与展望
作者:赵丽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2年第03期
盈余在计量企业经营业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用来评价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确定高管人员薪酬的依据。盈余信息在业绩评价和薪酬契约中的作用可能会诱致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然而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源于经济契约的盈余管理在我国并不普遍,以规避政府管制为目的的盈余管理是当前我国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
净利润是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之和,盈余可以通过应计或经营活动进行管理。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在财务报告过程中有意识地干预,以实现特定主体的私人收益。Healy & Wahlen(1999)对盈余管理提供了类似定义,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过程中使用判断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在于误导以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决策。当前盈余管理研究集中于前者,方法是用可控性应计利润来测度企业的盈余操纵程度,在测度上以修正的琼斯模型为主。由于界定企业REM的复杂性,较少研究关注于此,但其在企业盈余管理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公司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Graham etal.(2005)对美国400家公司CFO调查发现管理层为实现目标利润而愿意进行盈余管理。被调查的高管人员中有80%的承认为了实现目标收益而降低酌定性支出;超过半数的愿意为实现目标利润而延迟新项目投资,即使推迟该项目会降低公司价值。与该结论相一致,经验研究提供了公司通过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的证据。 一、经营和投资活动 第一,酌定性支出。
当美国GAAP规定研发支出(R&D)在当期需要费用化而非资本化,管理层通过改变R&D等以实现盈余目标。这种行为在季度的最后一个月或第4季度表现明显。Baber etal.(1991)发现美国工业公司在报告盈余为正或保持收益的增长趋势时困难时会减少R&D,但这种减少并不是投资机会差异引起的。张昕,杨再惠(2007)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亏为盈做准备时,管理费用是易受操纵的项目且该行为常发生在第四季度。
第二,操纵生产、存货和销售。
Roychowdhury(2006)发现公司利用价格折扣和过度生产以提高销售额和降低已售商品成本。过度的价格折扣提高了销售额可以实现短期目标利润,但可能导致客户在未来期间等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种折扣,从而降低企业边际利润;过度生产积压的存货需要企业承担储大量的储存成本。这表明管理层为避免报告亏损或达到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而采取的真实交易策略。 第三,长期资产的处置。
为了目标利润,公司常采取在第4季度销售长期资产。Bartov(1993)认为管理层可选择资产出售的时间,并发现收益下降比收益增长的公司资产销售实现的利润更高;债务比率高比低的公司从资产销售中获得的收益更多;且资产销售集中在第4季度。陈信元等(2003)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或增发条件,存在通过出售资产提高公司利润。薛爽(2005)以1995-2000年亏损A股公司为样本,发现有50%通过“线下项目”交易来安排达到扭亏的目的,其中主要通过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等途径。 第四,规划经营和投资交易。
Healy & Wahlen(1999)指出管理层在提供财务报告过程中会使用规划交易以改变财务报告,Dye(2002)将这类盈余管理称之为分类操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资产进行划分,但没有对企业的金融资产如何进行分类及分类标准进行严格界定。这四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法存在着显著差异,管理层划分金融资产的种类具有较大随意性,使其很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筹资活动的盈余管理 第一,股票回购。
Graham etal.(2005)调查发现每股收益是最为重要的会计信息,股票回购减少发行在外的流通股数量,可提高每股收益。公司具有选择股票回购时点和规模的灵活性,且不要求就股票回购进行详细披露。因此,Hribar etal.(2006)认为股票回购可作为盈余管理的工具;与其预测相一致,他们发现进行大量股票回购的公司若不进行该项交易,则其每股收益与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间有较大差异。Bens etal.(2003)发现公司股票回购降低了雇员股票期权执行对每股收益稀释的影响。我国证监会于2005年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回购社会公众股,股份回购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在我国还是未知的研究领域。 第二,安排融资交易。
Marquardt & Wiedman(2005)就此提供证据,管理层倾向于发行或有可转换债券,而不是传统的可转换债券,以避免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也发现或有可转换债券与以每股收益为基础的报酬契约正相关。吕长江和王克敏(1999)等发现股利政策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之一。此外,在我国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司空见惯,陈晓等(2004)系统考察1998-2000年A股上市亏损公司的扭亏行为,发现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活动是其扭亏为盈的主要手段。由于上市公司和地方政府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补贴也是手段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的后果 一、市场看穿REM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若市场是有效的,则投资者将会看穿盈余管理,并不会被公司蒙蔽而做出无偏反应。而证券市场“功能锁定”现象的存在,又意味公司可通过盈余管理而获取私人收益的目的。现有研究就市场是否看透REM和理解其对报告盈余的影响提供有限证据。Hribar etal.(2006)发现市场对通过股票回购操纵的盈余意外部分会打折扣。张祥建,徐晋(2006)研究配股公司的AEM,发现我国投资者不能够及时识别配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而暂时高估股票价值,从而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所误导。 二、对未来经营业绩的影响
公司通过规划交易时间或发生与否以改变盈余,其偏离企业最优决策,企业需为此付出代价,REM可能降低资源配置效率。Bens etal.(2002)发现面临大量股票期权执行的公司会减少投资支出以筹集其股票回购的资金,弥补对每股收益稀释的影响,但会降低以后公司的资产回报率。Gunny(2005)发现进行REM的公司在随后期间的收益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有显著的降低。然而,Xu & Taylor(2007)发现进行REM的公司并没有在以后的经营业绩上有显著下降,其对REM的程度和频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公司一般是偶尔、适度的进行REM。李彬,张俊瑞(2008)发现生产操控样本公司其随后三期经营业绩水平普遍低于配对公司的对应水平,得出利用生产操控而管理盈余的行为是牺牲公司未来经营能力为代价的结论。 三、对证券回报的影响
Wang(2006)研究通过REM进行收益平滑对证券回报和回报波动的影响。Xu &Taylor(2007)发现经由证券回购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以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回购公司股票。Kim & Sohn(2008)认为应计和REM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且与后者的相关程度显著强于前者;这也就是说二者均是不可分散风险,且市场对后者的定价更高。 四、降低REM的因素
Bushee(1998)发现机构投资者降低管理层为避免短期收益降低而减少R&D。Bange &De Bondt(1998)研究发现CEO和大机构投资者持股可以降低R&D的机会主义减少。Cheng(2004)研究薪酬委员会对管理层减少R&D的反应,发现R&D的变化和CEO年度薪酬变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抑制CEO在即将离任或公司面临小额亏损或收益下降时削减R&D。
结论和未来研究建议
本文回顾了REM的特性,总结了经由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的盈余管理,讨论这些操纵活动的成本和后果,投资者对REM的反映。目前REM研究主要停留在几个较为突出的具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项目上,无法从理论和经验上对企业REM进行整体把握;基于此,无法对应计和REM的相互关系做出确切的定位,准则制定者也难以权衡二者的微妙关系把握合适的度。
对REM的未来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当然并不是局限于此)展开:其一,公司进行REM活动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程度的度量。建立一个REM系统性测度模型,以使后面的研究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其二,如何评价REM的利弊;其三,REM的成本和后果。其四,诱使企业进行REM的因素以及降低REM的因素。其五,监管主体如何权衡应计和REM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最后,投资者对REM的反应。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