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割发代首的故事。 2.过程目标: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三国演义的典故,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事例品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建戦三年(198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此时麦子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曹操下令:“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士卒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不敢践踏。曹操骑马正行时,从麦地里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马因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一片麦子。曹操立即叫来执法官,执法官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坚持要按律执行:“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边说边拿起佩剑往脖子上抹,众人急忙拦住。谋士郭嘉为其开脱道:“《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于是用剑割下-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师:曹操为何选择割发代首?
生: 师:在现代,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但是在古代,却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割掉头发被认为是有违孝道的。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严于律己,能够割发代首,实属难能可贵。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割发代首”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性。曹操此举不仅严明了军队的规则,更是树立了其在军队的威信,可谓是一举两得。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华夏文明对规则的崇尚一这种规则曾经使我们尊重知识,崇尚德行,使我们的文明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
二、讲授新课
[事例比较]:董宣是东汉人,光武帝时任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家奴仗势杀人后藏匿在公主家,官府无法抓到他。董宣等到湖阳公主出行的一天,在路上拦截公主的车驾,命令杀人的家奴下车,当场将他处死。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罢大怒,下令杖杀董宣。董宣对光武帝说:“陛下圣德中兴,却纵容奴才杀死无辜百姓,要凭什么治理天下呢?
不必杖杀我,我自杀即可。”说着便用头撞向柱子,撞得满脸鲜血。于是光武帝令人按住董宣,命他向公主叩头道歉。董宣不从,双手撑地挺着脖子,不论旁人怎样按住他,他就是不肯叩头。光武帝最后不仅奖励他钱,并且敕授“强项令”称号。
师:董宣是怎么死里逃生的? 生:自主阅读并思考回答。
师:近年来,社会成本概念开始被许多人接受。社会成本一词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分析外部性侵害时首先提出来的,是指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和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例如,一个同学为了提高成绩的努力,是他付出的成本。但是如果他生活在一个纪律混乱的学校,在一个作弊成风的考点考试,那么他成绩上升的成本还要加上抵制纪律混乱影响的努力和防止作弊的努力。这些额外的努力就是他在混乱的环境下提高成绩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如果这位同学放弃了努力,选择了同流合污,那么他又增加了他周围的人提高成绩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如果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不遵守规则的风气,那么身处其中的每个人 为成功需要付出的成本都会大大増加。由此可见,遵守规则不单单具有道徳意义,还能极大地提高社会效能。
三. 课堂小结
规则,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社会上升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上,凡是符合人性真善美要求的规则得到实施和践行的时期,住往是文明繁盛的时期。
[让思维飞翔]:你觉得你们班级、学校的《学生守则》中哪一条最有利于你的成长? 我最欣赏的学生守则 我的理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