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小学语文 3.课时: 第二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阅览室图书查阅有关周总理的资料 (2)了解傣族的风俗习惯。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阅读相关的文章。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三、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是部编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篇课文。本课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课文文辞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读中显情,悟中生情 学习方法:抓关键句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 播放泼水节的视频资料导入 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遍西双版纳时,傣族人民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泼水节时那热闹欢快的场面吧! 二、通读,感知 指名5人分小节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泼水节为什么难忘?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品读感悟 (一)、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一年一度”。放到句子中读一读。还可以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一年一度的……” 3、小朋友知道了,泼水节就是傣族人民的新年,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让大家期盼已久的节日到来的时候,傣族人民的心情怎样?同时,还有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新年?大家高兴不高兴?,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4、指导读出高兴激动的语气。 过渡:我们来看一下,傣族人民是怎样迎接周总理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都做了哪些准备? 3、理解 “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说明了什么? 4、没有红地毯,就在路上洒满花瓣,说明傣族人民对周总理怎样?还从那些地方看出对周总理的欢迎? 5、“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什么,我们还可以说一条条大路、一条条…… 一串串…… 做好了准备,就等待周总理来了。看,周总理来了: (三)、学习四——六自然段 1、大家齐读课文,边读边想周总理是穿着什么服装来到傣族人民中间的? 2、画出相关的语句,并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生活中还有那些表示颜色的词? 3、周总理来到人们中间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用桌子代替象脚鼓、敲起欢乐的鼓点。 4、开始泼水啦,周总理是怎样向人们泼水的?边泼边说什么?这时,周总理来到一位老奶奶面前,他边向老奶奶泼洒边说,祝您健康长寿。对,健康长寿就是对老年人的祝福。 5、指生扮演国家总理,边泼水边向人民祝福。 6、质疑:为什么大家浑身湿淋淋的,脸上却笑开了花呢? 7、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是呀,这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呀,大家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淋淋的,但大家的心里都是那样高兴,脸上也
都笑开了花。大街上,欢乐的人们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开,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了一道道彩虹,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 8、欢乐的泼水节这天,人们还举行了很多其他活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读一读吗? 9、出示。读一读。 10、练习:大家唱着()的歌,跳着()的舞,赛起了()的龙舟,放起了()的烟火,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 11、指导朗读。 12、泼水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尽情地泼,尽情地浇,尽情地唱,尽情地跳,他们互相庆贺,互相祝福,是多么快乐啊!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大声地说出来吗? 四、夸夸我们的好总理。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 五、感悟体验 你能像老师这样,说说对课文的理解吗?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这真是个 的泼水节,因为 六、作业: 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请你说一说或画一画节日时的情景。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热爱 周总理 傣族人民 令人难忘
《难忘的泼水节》学情分析
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 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但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爱玩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难忘的泼水节》效果分析
统观本次的教学,教学流程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中要注意给足学生练习、准备的时间,小组合作绝不是走走样子。另外,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要再给他们机会,进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这一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对表达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变成了愿意说、想要说。比如:用 “一边……一边……”“一条条……”“一串串……”“周总理祝福人们——”等。同时,这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了训练。比如: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句话吗?诸如此类。 不足之处:
1、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时,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3、时间处理上前松后紧,使得后半部分讲的不透彻。 4、课文结尾处不干净利索,句子训练显得多余。 5、课文拓展不足。
今后,在教学中还需不断钻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同时,每上一堂课,都要深刻反思,查找不足,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民族情趣的节日。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
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喜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
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习课文,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难忘的泼水节》评测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ónɡ chuán zhōu ēn lái chánɡ shòu bǎi shù tè bié pō shuǐ ( ) ( ) ( ) ( ) ( ) ( ) jìnɡ ài xiān hóng xiàng jiǎo gǔ fènɡ huánɡ nián du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 )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 )的泼水节到了。 2、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 )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 )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 )。
3、________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因为__________和傣族人民在一起。 三、我会填。
一串串( ) 一条条( ) 一串串( ) 一条条( ) 四、我会写,用下边的词说一句话。
1.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一边……一边…… ——————————————— 。 因为……所以……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一读,想一想,回答问题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角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六、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
《难忘的泼水节》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
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