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七单元

单元初步感知

授 课

提 要

课 时

18 威尼斯的小艇

19 牧场之国

20* 金字塔

口语交际: 我是小小讲解员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语文园地

本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展示了瑰丽的异国风情与小艇的独特作用。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

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本文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散文。课文从“牧场之国”这个角度介绍荷兰到处是蓝天、碧草、牛羊

组成的自然和谐景观,让我们感受到荷兰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到动物与人、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文中出现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荷兰由衷的赞美。

本文通过两篇短文,采用不同的方式介绍了金字塔。《金字塔夕照》在作者流畅又饱含韵味的文笔下,展现出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抒

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描写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并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抒发了作者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

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的表达效果;背诵《乡村四月》。

2 2 1 1 2

1 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法与学法

本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单元的训练点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授 课

方法探究

引导学生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

18 威尼斯的小艇 这一特点写具体的。了解动静结合的手法,体会小艇在人

们生活中的作用。

创造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带

19 牧场之国

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活动境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感受异国风光,领悟牧场之国的美丽和谐、宁静神秘。

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金字塔的资料,课堂上通过对比

20* 金字塔

了解两篇金字塔的不同写法,并比较印证,体会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之情。

教学过程典案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2个词语,读准多音字“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及本单元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威尼斯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2.了解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及小艇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学习动静结合的手法,体会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三个比喻句,感受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威尼斯的美丽画面。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里吗?那你们知道哪座城市被人们称为“桥城”“百岛城”吗?一座城市拥有这么多的名字该是多么有趣的事呀!今天,我要去那里走走看看,你们愿意随老师一起前去参观吗?我们现在就出发吧!

2.课件出示,威尼斯资料。 (板书:18 威尼斯的小艇)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威尼斯的小艇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自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和字典扫清字词障碍,读通课文,并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2.指名朗读全文,正音,重点点拨多音字“哗”。 (1)哗[huá]:

人多声杂,乱吵:哗笑、哗众取宠。 (2)哗[huā]:

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雨哗哗地下。 3.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威尼斯小艇的?

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知道课文是从三方面介绍小艇的: 小艇的样子、特点。(第2—3自然段) 船夫的驾驶技术。(第4自然段)

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第5—6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

1.师:当我们置身于威尼斯的小艇中,会有一种“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那么就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造型别致、乘坐舒适的小艇吧!

2.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艇的样子和特点的。

3.体会课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用法和妙处。

几个比喻句?(2个)都把小艇比作了什么?分别体现了小艇的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像独木舟,体现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比作新月,体现小艇两头翘的特点;比作水蛇,体现小艇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4.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艇的三个主要特点融合在了一起,展现了小艇独特的样子。可见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了小艇的特点,所以才描写得如此精彩。

5.指导分角色朗读。

指导:突出重点词语。像“新月”读得美一些;“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读得轻巧一些,语速稍快。

6.坐上这样的小艇感觉一定非同一般,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这次奇妙的旅行吧!

7.同学们,这次旅行,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了解威尼斯小艇的形态之美,引导学生感悟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妙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了解了威尼斯的小艇的样子和特点:长、窄、深、翘、行动轻快灵活。

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及小艇与人们的关系密切。 2.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它由118个岛屿组成,全城有100多条纵横交叉的河道,它又被称为“水城”或“百岛城”。小艇是威尼斯一张亮丽的名片。今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乘上威尼斯的小艇,感受它独特的异域风情!(板书:18 威尼斯的小艇)

2.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生: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关系。 二、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好。

1.威尼斯的小艇样子独特,坐在里面充满了情趣,但是要使小艇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还得需要谁?(生:船夫)

2.船夫的驾驶技术怎样?(生:特别好) 3.从哪里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4.这么好的驾驶技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行船的速度极快。

(2)在非常狭窄,非常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

5.文中有一个词把船夫的驾驶技术体现得特别好,是哪一个词?(板书:操纵自如)

(让学生体会操纵自如在文中的意思)

操纵自如:船夫驾驶小艇熟练灵活,得心应手。

6.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一些关联词,你能快速地勾画出来吗? 生:不管……总…… 而且……还…… 这些关联词有什么作用?

生:把内容写得条理清晰,而且更能突出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7.你能把船夫高超的驾驶本领读出来吗?(重读关联词)

8.如果你坐在小艇上,面对驾驶技术高超的船夫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读重点句子交流感受等方法,从而使学习更轻松愉悦,并且也能潜移默化地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三、品味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课件出示提示,默读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1)课文写了哪些人坐小艇?人们坐在小艇里做什么? (2)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在小艇里去做什么?

(3)课文最后为什么要写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写了商人﹑青年妇女﹑孩子﹑保姆﹑老人、看戏的人坐小艇(做生意﹑高声谈笑、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教堂作祷告﹑看戏﹑回家)。

(2)想象还有邮递员、教师、学生、医生、旅游者,坐着小艇做各种各样的事。

(3)关系:课文用威尼斯静寂的夜晚结尾,进一步衬托小艇的作用,说明人们与小艇的关系密切,整个城市的喧闹与静寂是以小艇的动与不动为前提的。

3.归纳段意,想:小艇在哪些方面对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作用?(威尼斯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小艇)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威尼斯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五年级下册

4.拓展:假如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你一天生活的情境,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及时拓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能进一步感悟到威尼斯的人离不开小艇。

四、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法。

1.从黎明到夜深人静,我们可以看到小艇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威尼斯的小艇一出动,城市就(喧闹,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小艇一停泊,威尼斯就(静寂、沉静,入睡了),正像课文结尾所说,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2.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的手法,让你感受到了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小艇对于威尼斯来说非常重要,小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小结:作者在这里通过描写白天和夜晚的情景,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将静态和动态描写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威尼斯沉睡之前的喧闹部分,女生读威尼斯小艇停泊后归于寂静的部分)感受威尼斯的夜景! 五、拓展。

课后阅读链接,想象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朱自清的威尼斯,作者先从平视的角度来写,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把威尼斯水城的突出特点写了出来。接着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来写,是站在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上俯瞰威尼斯:近处景致是那“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景致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而此时的日光又是那么“温和”,天空又是那么“干净”,海水又是“那么绿,那么酽”,真是鲜明可爱极了。

法国作家乔治·桑也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威尼斯之夜》。《威尼斯之夜》从另一个侧面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景物描写特点突出。 【板书设计】

18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的样子、特点:长、窄、深、翘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

白天:喧闹晚上:静寂

}动静结合

19 牧 场 之 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

2.感受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大量运用,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牧场风光。 过程与方法:

动静结合,抓住句子感受荷兰独特的牧场风光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牧场之国的美丽和谐、宁静神秘。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感受异国风光。在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可爱的基础上,感悟课文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抓住句子体会温馨的群牛家园,初步体会真正的荷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1.出示郁金香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花叫什么名字吗?(生:郁金香)你知道它是哪个国家的国花吗?(生:荷兰)你们了解荷兰吗?

2.请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3.课件出示:荷兰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作者游历荷兰,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出示词语检查学习情况。

仪态 端庄 远眺 骏马 遮掩 阻挡 飞驰 辽阔 赞许 板凳 吆喝 铃铛 恢复 沉睡 牲畜 灯塔

3.作者游历荷兰,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板书“真正的荷兰”)这样的感叹出现了几次?(生:四次)

4.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是什么样的画面让作者发出了四次感叹。作批注。 (板书“群牛 骏马 动物 宁静的夜晚”)

评: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你能简要地概括本文内容吗? 小结:课文就是从这四个角度写出了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美。

5.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一幅画引发一次感叹。分小组读这四个自然段。 三、初步感受真正的荷兰。

1.第一幅图:群牛。

2.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句子感悟到真正的荷兰。(学生画出句子,并批注)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逐句点击出示:

(1)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各种色彩)

(2)极目远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色彩多,草原宽广,花牛多)

(3)除了色彩,画面上还有什么?(画面上还有牛群、牛犊、老牛)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 “贵妇人、好似牛群的家长”。(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瞧,牛群这一大家多么温馨和睦,其乐融融!这碧绿的草原就是群牛的家园。(板书“家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悟出作者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牛的形态写活的。此处水到渠成地突出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课堂小结。

牧场上的牛生活得悠闲自在,作者的笔下既描写了牛群,也抓住了个别牛犊、老牛来写,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辽阔的牧场风情图。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荷兰就是这样——温馨。(板书:温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悟真正的荷兰。 2.拓展水之国,花之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牧场之国》。作者游历荷兰,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语文·五年级下册

2.是什么样的画面让作者发出了四次感叹?(板书“群牛 骏马 动物 宁静的夜晚”)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自然段,讲到了第一幅图:群牛,为什么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二、精读文本,感受“真正的荷兰”。

(一)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思考讨论:真正的荷兰是指怎样的荷兰?从“真正”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自学勾画、批注,然后小组交流)

(二)学生汇报。 (三)教师点拨。 1.第二幅图:骏马。

(1)出示句子:它们(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2)从这如诗如画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骏马是这个自由王国尊贵的主人。(板书“王国”“自由”)

(3)如果说上节课我们欣赏的牛是静态、优雅的,那么这儿的骏马则挥洒着阳刚与奔放。请男子汉们一起来读一读。

(4)小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荷兰就是这样——自由。 设计意图:

优美的语言配上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让学生感悟荷兰的美,并朗读感悟。 2.第三幅图:动物。

(1)荷兰是群牛的家园,骏马的王国,也是其他动物们的天堂。(板书:天堂)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牧场是其他动物们的天堂?默读第4自然段,找到相关句子。

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

“赞许”是什么意思?(认为好而加以称赞)为什么赞许呢?(它肯定是在绿草地上生活得自由、快乐、满足才赞许的吧!)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猪会说话,它会怎样加以赞许? 生:(自由回答)

师: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受到猪的快乐,也看到了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美!

(2)你还从哪个句子中体会到牧场是其他动物的天堂?

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在这里多的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知道的?( “成千上万、成群结队”) 少的又是什么?(“见不到一个人影”)

从这一多一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安闲)

(3)你们能读出这些动物生活得悠然自得、舒适安闲吗?请同学们读一读。 小结:绿色的草原,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真正的荷兰就是这样——安闲。

3.第三幅图:宁静的夜晚

从“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等句子中,体会到了夜晚的宁静、祥和。

设计意图:

作者的感叹反复出现,就像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自然段的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作者向人们介绍荷兰,更是对荷兰美景的感叹。此时水到渠成地突破教学重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教师小结:作者看到了荷兰的蓝天、碧草、牛羊等组成的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既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的赞叹。 三、回顾第1自然段。

1.作者的感叹反复出现,就像是一条清新柔和的线索,将课文各自然段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

2.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仔细读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一句突出强调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是牧场之国”这一特点。) 结合课题,再结合课文内容,现在你明白课文第1自然段起什么作用了吗? 3.小结:这个总起句紧扣课题,开门见山。 设计意图:

课文第1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通过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句子,学生仔细读读,不难发现第一句突出强调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是牧场之国”这一特点。

四、迁移拓展。

1.荷兰不仅是牧场之国,还是水之国,花之国。让我们大家把搜集的资料说一说。

2.引导学生欣赏荷兰的田园风光。 3.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齐读: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五、读背摘抄,丰富积累。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 为什么?

2.把自己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并试着背一背。 【板书设计】

19 牧 场 之 国 群牛的家园→温馨 骏马的王国→自由 动物的天堂→安闲 宁静的夜晚→宁静、祥和

20 金 字 塔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认10个生字。了解静态中金字塔的样子。 过程与方法:

了解两篇短文对金字塔的不同写法并比较印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在夕阳下无限美好情景的赞叹、陶醉之情,又饱含作者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及人类伟大创造的歌颂。 【教学重点】

体会金字塔的庄严、雄伟。 【教学难点】

课文中的未解之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金字塔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哪些?

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金字塔来深入学习。

简介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坟墓,因其形似汉字“金”,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筑物,是国王(法老)的墓穴。

设计意图:

由四大文明古国,自然引入文本的学习,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准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语。

语文·五年级下册

熠熠发光:鲜耀地发着光。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幽思:沉静地深思。隐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 精湛:精深。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一幅幅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抒发了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主要描写了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并用简要的语言介绍了古埃及文明,抒发了作者对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赞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整体了解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 三、学习《金字塔夕照》。

1.夕照下的金字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金色的,雄伟的)

2.找出能表现金字塔庄严、雄伟的句子。(学生读文、勾画、批注、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重点点拨几个句子谈体会。

(1)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2)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不愧是熠熠发光的珍宝,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无疑比金子还要贵重。

(3)那一片迷人的金色,简直把你融进一个神奇的境界,使你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学生体会作者充分运用文字表现色彩、光线及其带来的感受。

4.拓展:作者可能会遐想什么?产生的怀古幽思可能是什么?(学生只要说得有理即可)

5.《金字塔夕照》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夕照下景色的什么感情? (对金字塔夕照下庄严、雄伟景色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设计意图:

了解夕阳照耀下金字塔的庄严、雄壮及作者对金字塔的喜爱与赞叹之情。 四、学习《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1.读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胡夫金字塔。

生:金字塔的重量、体积、塔基面积、塔高、塔基边长、建造时间、工艺等方面。

2.解决问题。

(1)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物呢? 因为金字塔工程巨大,工艺精湛,它是史上最具辉煌成就的建筑艺术,所以很难被超越。

(2)当时没有车辆,是怎样修建金字塔的?

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补充资料:据希罗多德说,修建胡夫金字塔共用了30年的时间,头10年是修筑运石头的道路和修建地下墓室,后20年用于修建金字塔塔身,用工10万人。

(3)塔高的10亿倍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这难道是巧合? 不是巧合,可见古埃及人的超凡智慧。 (4)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的岸边?

古埃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罗河西岸,这种布局跟古埃及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关。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尼罗河东岸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开始;而尼罗河西岸是太阳降落的地方,象征着生命的结束,那里是亡灵的世界。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未解之谜。 五、比较两篇相互印证的地方。

1.说说这两篇文章在介绍金字塔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

(1)第一篇采用文字的叙述形式,第二篇用图文结合来表达。 (2)第一篇叙述较生动,第二篇更注重真实和准确性。 设计意图:

比较不同,掌握不同的写法。 六、搜集资料,简介金字塔。

1.说说你搜集的关于金字塔的资料。 2.课件出示,师补充介绍。

语文·五年级下册

3.拓展阅读:埃及的金字塔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何保持每块石头的平整?原来采石场的古埃及人利用水中不同高度的水平面,将石头卡在上面,在同样的水平下就能够确保每块石头都一样大小,而且光滑平整,这样才能让金字塔稳稳地向上堆叠。课后大家可以阅读关于埃及金字塔的资料,了解这些未解之谜。

设计意图:

交流金字塔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金字塔的理解,同时将课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了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 【板书设计】

20* 金 字 塔

金字塔夕照: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宏伟、精巧及古埃及文明

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讲解的技巧,学会讲解。 2.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3.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过程与方法: 讲解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讲解能力,激发学生的讲解兴趣。 【教学重点】

根据情境,进行讲解练习。 【教学难点】

能抓住特点把某一个地方讲解清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学生确定好讲解的主题,并搜集资料和图片,把资料整理成一篇讲解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次口语交际的课题内容是:我是小小讲解员。讲解就是针对某一个地方进行介绍、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

了解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1.读读课本第103页,了解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及讲解的要求。 2.口语交际的内容:讲解学校有代表性的地方;讲解家里周边的环境…… 讲解的要求:条理要清楚,语速要恰当;可以把要讲解的内容做成小展板,附上注解;可以配上图片、影像、音乐等;还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设计意图:

通过读文,明白讲解的要求。 三、教师指导。

1.有备而讲。

讲解事先准备好的讲解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等,要把材料记得滚瓜烂熟。还要有备用知识。

2.语言通俗易懂。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观……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很荣幸能为大家做讲解。

结束语: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讲解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大家的细心听讲。 3.理清思路,内容详略得当。

确定讲解内容的详略,对听众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解得简略一些;对听众感兴趣的内容,讲解得详细些,发现听众对某个部分不感兴趣时,可以适当删减内容。

语文·五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讲解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心中有数。 四、小组交流讲解。

1.学生先在小组里根据组内搜集的资料列提纲,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成讲解稿。

2.小组交流,讲解,评出最佳讲解员。

3.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讲一讲,评出“优秀讲解员”。 【板书设计】

我是小小讲解员

1.口语交际的内容:讲解学校有代表性的地方;讲解家里周边的环境…… 2.讲解的要求:条理要清楚,语速要恰当;可以把要讲的内容做成小展板,附上注解;可以配上图片、影像、音乐等;还可以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做调整。

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感受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课上交流,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及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 2.介绍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播放长城图片),这是哪里?它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2.举世闻名的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你知道我国的哪些地方是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北京的长城、颐和园、故宫、天坛,甘肃的敦煌莫高窟、云南的丽江古城、重庆的大足石刻、苏州的古典园林、西藏的布达拉宫、山西的平遥古城等。

4.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了解习作目标。

1.学生读课本第104页,说说这次的习作要求。 2.学生汇报:写一处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如何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简介呢? (1)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记录资料来源。 (2)整理资料:分类整理,筛选资料。

语文·五年级下册

(3)撰写: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还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 三、习作指导。

1.首先选一种自己熟悉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并搜集与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介绍。

2.在介绍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遗产的特点,有详有略地介绍。对于不重要的内容,可以简单地写,或者直接忽略。

3.要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还可以恰当地加入故事等激发读者的兴趣。 四、收集资料,分享收获。

1.课前,老师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去收集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拿出来在小组里分享吧!

2.小组交流。

3.通过交流,我发现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 五、范文引路,巩固写法。

长 城

长城是个奇迹,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土地上,长城全长约21200千米。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两旁的山上是苍松翠柏,云遮雾障,禽鸟齐鸣,溪流淙淙,好像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您往远处看,可以发现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长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这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有的条石长达2米,重数百斤。内部填满泥土和石块,墙上顶地面的地方铺满方砖,十分平整。墙顶外侧筑有高2米的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击口,内侧建有宇墙。城墙每隔一段,筑有一个堡垒似的方形城台。城台有高有低,高的叫敌楼,是守望和军士住宿的地方;低的叫墙台,高度与城墙相差不多但突出墙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逻放哨的地方。

下面就到了烽火台,又叫烽燧、狼烟台。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白天点燃的烟叫作烽,晚上的叫作燧。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它却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1.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如何写的?

开头和结尾赞美长城,说出了长城的历史价值。 2.中间部分写了八达岭长城的哪些方面?

中间部分写了八达岭长城的两旁的山上、墙体、墙上、垛口、敌楼、墙台、瞭望口、烽火台等。 六、习作构思。

第1自然段:简介遗产位于哪里?是什么? 第2自然段:抓住遗产有详有略地介绍其特点。 第3自然段:赞美遗产,解说它的历史价值。 七、学生作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优秀作品,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单介绍这次习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读优秀的作品。

1.教师读读优秀作品,说说这篇习作是如何构思的,开头和结尾怎样,抓住哪些方面写的。

2.学生说这篇习作的优点。 三、教师出示比较差的习作。

1.教师出示较差的习作,说说习作存在的问题。 2.师生共同修改习作。

语文·五年级下册 四、小组交流修改习作。 五、自己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第1自然段:简介遗产位于哪里?是什么?

第2自然段:抓住遗产有详有略地介绍其特点。

第3自然段:赞美遗产,解说它的历史价值。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句子。 3.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对文章所起的作用。 4.积累、背诵古诗《乡村四月》。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翁卷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好处。

2.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对文章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习了本单元,你觉得本单元是通过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2.读读交流平台,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静态美;有的呈现了自然风光的动态美;有的将美丽的自然风光与人们的活动融为一体。

3.《威尼斯的小艇》是如何写的? 4.《牧场之国》是如何写的?

5.我们以前还学过写景的文章,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写的吗?小组交流。 6.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二、词句段运用。

(一)文中的例句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读一读,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读例句,看看例句是怎样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 2.学生汇报。

(1)动态美:写小船行驶速度快。

(2)静态美:写夜晚整个牧场又恢复了平静。 3.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放学后的校园: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都背着书包、唱着歌儿,走出了校园,校园里变得十分安静。

群鸟飞过湖面:成千上万的鸟都在这里。一群群水鸟在河面上嬉戏着;一对又一对的鸳鸯游来游去。几只仙鹤不知怎么飞了起来,那姿态真是非常优美。这种情景就过了几分钟,鸟儿们停止了飞舞,湖面又安静了下来。

4.小组交流说一说动静结合的其他场面。

(二)说说文中的例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读读第1句,说说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三个“金色的”,写出了金字塔在夕阳的照耀下壮观的场景。 2.小组交流第2句,说说描述了怎样的情景,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语文·五年级下册 3.交流汇报。

第2句话虽写的是陵墓,但陵墓是纯白的大理石,让人感受到了阴柔的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琼楼玉宇之中。 三、日积月累。

1.学生读古诗。

2.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景美”。 (1)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①山原其实就是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

②品读“绿”。

师:瞧,四月的乡村,遍地都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 ③抓住“遍”来悟景。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生:遍)

师:一个“遍”字,给你怎样的感觉?(遍地都是绿的,有一种生机勃勃、生机盎然的感觉,感受到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④理解“白满川”。

平展的稻田里映着天空的白光,波光粼粼,白茫茫一片。

⑤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2)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师:是啊,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水色,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同学们,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蒙蒙细雨”…… ③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师:结合注释,我们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布谷、布谷……”每当布谷鸟啼叫的时候,就在提醒农人们赶紧播种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嘛!现在子规在细雨中啼叫,你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吗?

④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体会到诗人这时的心情吗?(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

3.学习第三、四句,感受“人忙”。

(1)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学生齐读第三、四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课件出示“蚕桑”“插田”两幅图画,指导学生读与悟。

(农民插秧的时候,天空下着细雨,农民头戴斗笠,身披蓑衣,雨水流进脖子里,脚踩进烂泥田里,整日弯着腰插着秧苗,你觉得怎样?)

(3)抓住关键字“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

(4)板书:养蚕插田

(5)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两句诗重在写人,“才”“又”看似平实的字,却充分说明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一)交流平台: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二)词句段运用:动静结合;意境之美。 (三)日积月累:《乡村四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