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宗教结构简介

东南亚基本历史文化、宗教结构简介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東南亞基本歷史文化、宗教結構簡介

東南亞地區深刻地受到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印度、中國、伊斯蘭、西洋的影響。首先,最早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是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中的宗教(尤其印度教、佛教)、語文、風俗習慣、法政等可能在西元前就已經傳到東南亞部分地區。東南亞許多地區都有印度教、佛教影響之下所產生的文物,如高棉吳哥(Angkor)的寺廟建築;印度對東南亞的語文影響甚大,早期東南亞多數地區(越南北部及菲律賓除外),若不是直接使用梵文(Sanskrit)或巴利文(Pali),就是借用印度字母拼寫自己的語言,如柬埔寨(即高棉)的高棉文、緬甸的驃文(Pyu)。

其次,是中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早自漢朝即開始與東南亞進行貿易活動,絲綢、陶瓷器外銷各地(東南亞就是「海上絲路」的一部分),茶葉、布帛、紙劄、漆器等也都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而且中國人口因貿易往來等因素南移,唐、宋、元、明以降,都有人移往東南亞。其中東南亞地區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是越南,自秦漢時期至元明清,越南與中國持續政治或軍事上的往來。越南在法政、學術思想、社會制度、宗教及藝術、風俗習慣,以及經濟文化上都與中國有所交流。

第三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伊斯蘭,西元十世紀以後東南亞開始有穆斯林(Muslim/Moslem)活動,其主要範圍大抵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含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Borneo】、蘇拉威西【Sulawesi】、摩鹿加群島【Molucca,香料群島】等)、菲律賓南部等地方。在十五至十七世紀間,印尼群島又相繼興起幾個伊斯蘭國家,島嶼東南亞陸續被納入伊斯蘭文化圈(菲律賓中北部除外)。伊斯蘭成為馬來世界的主要宗教,並且深深地影響住民的文學、藝術、生活(食、衣、住、用)等方面,例如不碰豬肉。

第四個對東南亞產生影響的文化體系是西洋文化,西方國家從十六世紀起,為了尋找香料而航向東方。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相繼進入東南亞、建立殖民地。法國、英國也於十九世紀起在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Brunei)等建立殖民地。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幾乎已經把整個東南亞都納為殖民地(泰國除外,其忍痛割讓土地以維持獨立)。各殖民者無可避免地把本國文化帶到殖民地,。並且或多或少影響了殖

民地。例如菲律賓受西班牙之影響成為東南亞最大的天主教國家。數十年來,西洋文化更藉由新式傳播媒介,深入東南亞多數地區。

四大文化體系影響了東南亞,但東南亞有自己的思維,現有的東南亞文化,應該是外來文化與在地(indigenous)文化融合而成的。東南亞有受到外來文化(尤其四大體系)的影響,但並沒有照單全收;東南亞有自己的在地文化。目前的東南亞文化,並非純由外來文化所成,也非單因在地人士的創發;應該是雙方、多股勢力長期接觸、交織、融合而成的,因此東南亞看來複雜多樣。東南亞的文化持續在變動中。

中國文化圈--越南

越南因為領土與中國相鄰,而且中國較為強勢,所以兩千年來越南受中國的影響很大。在西元前,越南北部已直接由中國統治。千百年下來,進入越南的不只是儒家學說而已,還包括中國一整套的政治、社會、宗教、倫理、家庭、性別、婚姻等觀念以及物質文化。不論是文是武,長久下來,越南深染華風。舉例來說,越南基本上是父系社會,男尊女卑,女性居於弱勢的地位;社會呈階層化,但階層之間可以流動(如透過考試);家族常是維繫人倫關係的單位,而且村落密集-這些可能與農業社會、集體稻作有關(因為必須有一定規模的人數以便同心協力進行農耕)。現今的越南中、北部仍有許多帶著大乘或中國風味的文物。但是,不少文化產物別具一格,換言之,越南宗教綜合了儒、釋(大乘佛教)、道等,加上在地的泛靈信仰。越南也有科舉制度,如同中國以考試舉才。但越南儒、釋、道三教並試;這是在中國所未見的。越南的文字「喃字」脫胎於漢字。「喃字」也是方塊字,形狀與漢字相似;它直接借用漢字,或者取漢字的部首、部分、一字抑或兩字予以排列組合,然後變成新字,代表新意。這種字在十二世紀就已經存在了。

以地區來講,越南中部的占婆較少濡染華風。占婆是一個古國,其主要遺跡在峴港(Da Nang)一帶,該國長期與越南北部對立,甚至交戰。占婆在種族上以占人(Cham)為主;越南北部則以越人為主。雖然占婆受印度文化,尤其是印度教的影響頗深,但該國有自己的社會文化。例如,該國女性地位高,「賤男貴女」,不同於印度。

越南近兩千年來戰爭不斷,男性為了作戰,時常在外。女性遂常成為主要的生產勞動者,做小生意的,也往往是女性;越戰期間,甚至農事也幾乎由女性一手包辦,農業合作社亦由女性掌管。因此,女性也能擁有、繼承土地。戰時她們身兼數職,辛苦度日;戰後因為很多人喪偶(先生陣亡)於是成為女家長,繼續身兼數職。隨著經濟發展,女性成為勞工主流。雖然,依照中國傳統父權式文化來說,女性講「三從四德」,地位低於男性,但是就經濟(實際勞動、肩負家庭生計、成為家裡的支柱)這方面女性在越南的地位、角色非常重要。

越南「好女性」的文化邊界與越南的性別文化變遷有著密切關係。越南性別文化雖然持續變遷,但主要的內涵並未脫1960年代以歐美社會為首的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的訴求,同時也貼近於「母性主義(Maternalism)」的理念;但無論如何發展,越南在十五世紀以前曾經擁有且為學者讚譽為「東亞文明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男女平權現象(Frenier and Mancini 1996:30-34),未曾再出現於越南社會。(台灣東南亞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4月,P44)

目前越南人的信仰是以儒家思想為主,佛教、道教、祖先崇拜等亦盛。有十分之一為天主教徒,中部與南部有不少信仰印度教教徒;回教亦在中部流行。(越南簡史,2003,梁錦文,P7)

越南教育制度:

越南在教育培育方面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國民識字率達百分之八十八、六。越南教育制度原師法蘇聯及東歐模式,近年來因為開放改革需要,教育制度及內容有相當大變革,其教育學制大抵為五、四、三、四制即小學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部份學系如建築科系為五年,醫科為六年,碩士二年,博士二年至四年),國民義務教育為九年至初中階段(駐越南代表處,2006)。

在西洋文化影響方面,越南在十九世紀時曾被法國「保護」,法國在越南推行羅馬拼音文字,也連帶改變了越南兩千年來以漢字為主的文化。且宗教增多,加上越戰帶來的衝擊,美、蘇文化的傳入,這種外力相繼進駐的情形,對越南的民族性產生了不小影響,而在此歷史、環境的塑造下,也促使

越人的民族性具強韌的生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及有時願意犧牲小我以成全大我的精神等。

伊斯蘭文化圈—印尼

印尼近五六百年來為伊斯蘭國家,是目前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尼早先就有泛靈信仰,也有原始部落,例如被荷蘭稱為達亞克(Dayak)的人。他們的藝術功力頗佳,伊卡(ikat,染色布料織品)的圖案設計美觀,珠飾細工有名。在第一個千紀裡,印尼受印度文化影響,因此印度教、佛教的色彩清晰。最著名的建築物之一,是婆羅浮屠。其所展現的觀念取自印度;其浮雕內容既有佛教義理之闡發,更有豐富的生活場景、風土民情。其大塔和每層的眾多小塔都呈鐘形,頂端都有多角的石質柱狀塔尖。在印尼古文化裡,多角的柱狀立石,乃是祖靈的象徵。於是,我們從這個建築上可以看到印尼在地的崇拜、印度的觀念、爪哇的詮釋及實踐等三者之結合。另外,印度教的建築,可以普蘭班南(Prambanan)陵廟為。

大約在十三至十五世紀,印尼走上「伊斯蘭化」之路。清真寺成為主要的宗教建築,亞齊的大清真寺可為代表。但以東南亞自然及人文環境之複雜,東南亞清真寺的狀貌也各有千秋,「在地化」的情況不時可見。清真寺的主體未必都像阿拉伯世界那樣有個穹窿頂,也不一定有瘦瘦高高的宣禮塔。相反的,它們可能有在地傳統建築的造型,也就是上下二或三層,每層周圍都伸出長長的屋簷,而且屋頂呈大斜面(屋簷和大斜面的屋頂,都有利於排水)。

印尼的「統一與多樣」

印尼有上萬個島嶼,從西到東,疆域綿延四千八百公里。島上住民的種族、習俗各異,光是時區(從西到東)就有三個。其次,印尼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國家及朝代,近代被西方長期殖民,二次大戰時又被日軍佔領,戰後復歸荷蘭,然後獨立。在文化上接受過各種體系,也經歷過各種轉變,確實是複雜多樣。印尼自獨立建國後就追求「多樣中的統一」,但「統一中的多樣」似乎與它相伴而生,長相廝守。

※本文資料主要節錄嚴智宏的〈東南亞文化與社會〉,該文收錄於教育部,《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頁79-1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