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秋波媚的朝代

秋波媚的朝代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秋波媚》陆游朝代:宋代

《秋波媚》年代:宋代。作者:陆游。字号:字务观号放翁。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公元1125年11月13日(旧历十月十七)。去世时间:公元1210年1月26日(旧历十二月廿九)。主要作品:《梅花》《游山西村》《假山拟宛陵先生体》《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主要成就:爱国情怀,文学贡献。信仰:道教。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秋波媚的详细介绍:

一、《秋波媚》的全文 点此查看《秋波媚》的详细内容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二、《秋波媚》陆游其他诗词

《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赠成封州》《诉衷情》《冬夜读书示子聿》

三、背景

1172年(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四十八岁。他接受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来到南郑,担任四川宣抚使公署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参加了9个月的从军生活。南郑是当时抗金的前线,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宾意气十分相投。高兴亭,在南郑内城的西北,正对南山。凭高远望,写下这首词。

四、注解

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高台:本处指高兴亭。

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灞桥: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唐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为唐代长安名胜。

曲江:池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为唐代以来的游览胜地。

应:应该。

人:指宋军,也包括作者。

五、译文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火高酹酒,此兴悠哉。

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六、赏析

此词题中用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次句写烽火,这是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高兴,这说明上面所写的角声之哀歌声之悲,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此兴”的“兴”,兼切亭名。 下片的描写是从上片过渡而来,紧密相连,却又是全新的状态,全面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兴”。作者把无情的自然界物色的南山之月,赋予人的感情,并加倍地写成为谁也不及它的多情。多情就在于它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之情一脉相通,它为了让作者清楚地看到长安南山的面目,把层层云幕都推开了。这里,也点明了七月十六日夜晚,在南郑以东的长安南山头,皎洁的月轮正在升起光华。然后进一步联想到灞桥烟柳、曲江池台那些美丽的长安风景区,肯定会多情地等待收复关中的宋朝军队的到来。这里用“应”字,特别强调肯定语气。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全词由“哀”到“兴”,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气氛和胜利在望的情绪,这在南宋爱国词作中是很少见的。 词中没有直接说到收复失地的战争,而是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来暗示作者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这种想象是在上片豪情壮志抒发的基础上,自然引发而出,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厫》《送客至灵谷》《叹屩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秋波媚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