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的简体是:圩田。
圩田的拼音是:wéi tián。注音是:ㄨㄟˊㄊ一ㄢˊ。结构是:圩(左右结构)田(独体结构)。
圩田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圩田详细内容】
圩田wéitián(1)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英low-lyingpaddyfieldssurroundedwithdykes圩田[wéitián]⒈周围筑有土堤的稻田。英low-lyingpaddyfieldssurroundedwithdykes;
二、网络解释
圩田圩田亦称“围田”。中国古代农民发明的改造低洼地、向湖争田的造田方法。春秋时,人们已利用堤防治洼地。吴国在固城湖畔筑圩,越国在淀泖湖滨围田。圩田的出现时间,有人认为是在南朝,有人认为是在唐代。圩田的基本营造方法是:在浅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围内开沟渠,设涵闸,有排有灌。圩堤多封闭式,亦有其两端适应地势的非封闭式。
三、综合释义
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沉括的《万春圩图记》。宋杨万里《圩田》诗:“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明史·蔡天祐传》:“闢滨海圩田数万顷,民名之曰‘蔡公田’。”清魏源《秦淮镫船引》:“圩田熟收船价低,惊魂甫定歌喉愴。”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圩田--又叫围田。在低洼田地周围筑围,围外蓄水。五代时,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北宋时,圩田在南方进一步发展。太平州芜湖县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可以常保丰收。这是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参阅《文献通考·田赋六》。
四、其他释义
1.低洼地区四周筑堤防水的田地。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而旱涝无虑。系由汉以前的围淤湖为田发展而来,至唐代已相当发达。关于圩田的最早记载,是北宋沈括的《万春圩图记》。
五、关于圩田的成语
乍入芦圩,不知深浅 殷殷田田 辩折田巴 渤澥桑田 沧海桑田 寸田尺宅
六、关于圩田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