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伴我旅游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我是上海人,去了趟江苏海安后,聊聊对海安的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我是上海人,去了趟江苏海安后,聊聊对海安的真实感受,全是实话

伴我旅游网 2025-07-10
导读一、为啥偏选了海安?说起来都是缘分我家那口子前阵子翻他老同学的朋友圈,看见人家在海安拍的照片,青砖灰瓦的巷子口晒着梅干菜,河边上停着带篷的小船,配文写“周末躲清净的好地方”。我公公婆婆退休后总念叨想找个不挤的小城住几天,我女儿西西刚放暑假,吵着要去看“真正的农村”——你说巧不巧,这海安就像搁在地图上的一个标点,被我们一家子的念头给撞上了。从上海开车过去,走沈海高速差不多三个小时。出发那天早上,西西抱着她的兔子玩偶坐在安全座椅上,一路数着窗外的风车。我婆婆望着窗外说:“这路宽得很,比上海外环舒坦。

一、为啥偏选了海安?说起来都是缘分

我家那口子前阵子翻他老同学的朋友圈,看见人家在海安拍的照片,青砖灰瓦的巷子口晒着梅干菜,河边上停着带篷的小船,配文写“周末躲清净的好地方”。我公公婆婆退休后总念叨想找个不挤的小城住几天,我女儿西西刚放暑假,吵着要去看“真正的农村”——你说巧不巧,这海安就像搁在地图上的一个标点,被我们一家子的念头给撞上了。

从上海开车过去,走沈海高速差不多三个小时。出发那天早上,西西抱着她的兔子玩偶坐在安全座椅上,一路数着窗外的风车。我婆婆望着窗外说:“这路宽得很,比上海外环舒坦。”我老公握着方向盘笑:“妈,人家这是地级市,别看名气不大,地界儿可规整。”我心里头呢,其实没抱啥大期待,就想着带老人孩子换换空气,别像以前去周庄、乌镇似的,人挤人得喘不过气。

二、刚到海安,第一眼瞅着有点“素”

进了海安城区,第一感觉是“素”。不像上海高楼扎堆,这儿的楼房大多不超过七八层,街道两边的行道树长得茂密,叶子绿得能映出人影。我们住的酒店在中坝南路上,楼下就是个小公园,早上能听见大爷大妈打太极的音乐声。西西趴在窗台上喊:“妈妈,你看那个爷爷在甩长鞭子!”

放下行李先找地方吃饭。我老公跟着导航走到一条叫“安平路”的小巷子,两边全是家常菜馆。挑了家门口挂着“老海安土菜”牌子的店,老板是个戴围裙的中年男人,操着带口音的普通话问:“几位?要不要尝尝我们的煨乌子?还有麻虾酱蒸蛋?”我公公耳朵尖,问:“麻虾酱是啥?没听过。”老板笑:“就是小河里的小虾子磨成酱,下饭得很!”

菜端上来,卖相真不咋讲究,煨乌子盛在粗瓷碗里,黑黢黢的一团,可一入口,乌鱼肉嫩得像豆腐,汤汁里有股淡淡的酒香。麻虾酱蒸蛋端给西西,她拿勺子挖着吃,边吃边说:“有点鲜,像海边的味道。”我婆婆夹了块青菜烧肉,说:“这肉炖得烂,不像上海有些馆子,肉硬得塞牙。”一顿饭下来,五个人才花了一百多块,我老公直嘀咕:“这物价,跟上海郊区差不多。”

三、在海安逛了几天,发现这地方“藏着东西”

头一天去了青墩遗址。来之前我以为就是个土坡坡,没想到进去是片挺大的林子,中间挖了个考古坑,能看见底下的土层。有个戴眼镜的讲解员跟我们说,这儿出土过六千年前的陶罐,还有炭化的稻子。我公公是退休历史老师,听得直点头,拉着讲解员问东问西。西西蹲在坑边看蚂蚁搬家,突然喊:“爸爸,你说这里的蚂蚁是不是也住了六千年?”把旁边的游客都逗笑了。

第二天去中洋河豚庄园,这地方可让我开了眼。原以为就是个养殖场,进去才知道像个大公园,湖里养着黑黢黢的河豚,还有鳄鱼、中华鲟。有个玻璃房里全是热带鱼,西西趴在玻璃上看稀奇,我老公拿着手机拍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看工作人员喂河豚,拿根竹竿敲水面,一群河豚就浮上来,鼓着肚子跟小猪似的。我婆婆小声说:“这鱼长得怪模怪样,咋还成了招牌菜?”后来在庄园里的餐厅尝了红烧河豚,皮上有层小刺,嚼起来有点韧劲,味道确实鲜,但我心里还是犯嘀咕:这玩意儿处理不干净可是有毒的,当地人咋就吃得这么放心?

第三天逛了海安老街。老街不长,百十米的样子,两边是木结构的老房子,有的屋檐下还挂着篾编的篮子。有个卖麦芽糖的老头,见西西盯着看,就掰了一小块给她。西西舔着糖,眼睛眯成了缝。我在一家老布店里看见蓝印花布,老板说这是南通的非遗,自家织的。我摸了摸布料,粗粗拉拉的,跟现在的棉布不一样,有种厚实的质感。街尾有个茶馆,里头坐满了老人,喝着茶聊天,桌子上摆着几碟花生。我老公买了包炒米,说小时候奶奶常给他做,现在上海难得见到。

四、在海安待着,有几个事儿让我琢磨不透

头一个疑惑,是这地方的“安静”。我们去了几天,除了老街和公园里人多点,其他地方都挺清静。有天下午我跟我老公在河边散步,看见几个钓鱼的人坐在小马扎上,一坐就是一下午,河风吹着树叶沙沙响,路上偶尔过辆电动车,骑得慢悠悠的。我跟我老公说:“你说怪不怪,这地儿离上海这么近,咋一点不慌不忙的?”在上海,别说下午了,大清早路上都是行色匆匆的人,地铁里更是挤得像沙丁鱼罐头。

第二个疑惑,是这儿的“河豚文化”。走在街上,好多餐馆都挂着“河豚宴”的招牌,连超市里都有真空包装的河豚干。我问酒店前台的小姑娘:“你们这儿人人都吃河豚吗?不怕出事?”小姑娘笑了:“阿姨,我们这儿处理河豚的师傅都是有证的,烧了几十年了,没事的。就跟你们上海人爱吃大闸蟹一样,我们这儿就好这口。”可我心里还是有点发怵,总觉得这玩意儿跟“危险”挂钩,咋就成了家常菜?

第三个疑惑,是海安的“土”和“洋”。老街上能看见篾匠铺、铁匠铺,可转过街角,就是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超市里卖着进口水果,商场里还有星巴克。有天晚上我们去逛万达广场,里头跟上海的商场没啥区别,西西吵着要吃冰淇淋,我婆婆却指着旁边的旗袍店说:“这料子好,跟我年轻时做衣服的布似的。”你说这算啥?老底子的东西没丢,新玩意儿也跟得上,咋就这么和谐地凑一块儿了?

五、要走了,心里头有点“不得劲”

临离开海安那天早上,我去酒店楼下的早餐店买包子。老板是个中年妇女,手脚麻利地包着包子,见我是外地口音,就问:“要回老家啦?”我说:“是啊,上海的。”她哦了一声,说:“上海好啊,大城市。”我笑笑没说话。其实这几天在海安,虽说没去啥著名景点,就是逛逛小巷子,看看老房子,吃点家常菜,但心里头挺踏实。不像在上海,每天睁开眼就想着赶地铁、交水电费、孩子上学的事儿,神经总是绷着。

我老公把行李装上车的时候,西西抱着那个麦芽糖老头送的小竹筐不肯放,说要带回家装积木。我婆婆从酒店拿了几张宣传单,说要回去给老邻居看看,“让他们也来玩玩”。车子发动起来,我回头看了眼海安的街道,树影斑驳,行人慢慢悠悠,突然觉得有点“不得劲”——不是舍不得,是觉得这么个实实在在的小城,咋就没多少人知道呢?

回上海的路上,西西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块蓝印花布。我公公翻着在青墩遗址买的书签,说:“这地方有历史,有滋味,比那些网红景点强。”我老公接话:“是啊,下次带妈再来住几天,找个民宿,慢慢逛。”我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里想着:海安这地儿,就像个藏在抽屉里的老物件,乍一看不起眼,可拿在手里琢磨琢磨,能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它不像上海那样光鲜亮丽,却有股子实在的烟火气,让人来了就想放慢脚步,多待一会儿。

要说有啥建议,就是希望海安别学那些地方瞎折腾,把老底子的东西守好,把这股子清静劲儿留住。毕竟现在想找个能让心沉下来的地儿,不容易。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